如果參加票選最喜歡的日本城市的活動,我一定會毫不猶豫地選擇「高松」這座位於四國島東北部的小城。

高松是一個什麼樣的存在呢?這裡有藝術的小島、有歷史悠久的寺院和神社、有被指定為特別名勝的「庭園國寶」、有美味的烏冬面與橄欖牛、有熱情的人、有被放慢的生活……

但就是這樣的一座城市,相比于京都的古韻與繁華來說,在第一次造訪時卻讓我有些許失望。對高松印象的改觀,是從栗林公園開始。

明治43年(1910),日本文部省發行的《高等小學讀本》第一卷中有這樣一段課文:「我國以風致之美聞名於世間的是水戶之偕樂園、金澤之兼六園、岡山之後樂園,此三者稱為日本之三公園。然則高松之栗林公園木石之雅趣卻較此三公園為優。」可與日本舉世聞名的三大名園相媲美,栗林公園之地位可見一斑。

宋人李格非在其所著《洛陽名園記》中認為,「園圃之勝」務宏大者少幽邃、人力勝者少蒼古、多水泉者艱眺望,此六者往往不可相兼。日本三大名園中的「兼六園」便因兼備此六者而得名。這六個標準如果放在栗林公園身上,也可以說是毫不為過。

日本元龜、天正年間(西元16世紀末),高松豪族佐藤氏開始在現今栗林公園的小普陀附近修築自己的別邸。1587年,身為豐臣政權「三中老」之一的生駒親正受封贊岐,開啟了生駒一氏在高松的統治序幕。豐臣秀吉死後,政權內部派別之間的矛盾不斷激化,最終演變為1600年的關原合戰。這次大戰中,生駒親正與其子生駒一正分屬於西軍和東軍。所以在戰爭以東軍勝利而告終後,生駒氏的領地仍然得到了保全,由生駒一正繼承家督成為高松藩初代藩主。二十一年後,高松藩傳至第四代藩主生駒高俊。高俊時在南湖一帶修築庭園,成為現今栗林公園的原形。

生駒高俊繼任成為藩主時年僅十歲,由其外祖父藤堂高虎掌權輔佐。生駒高俊成年後,依然不接手藩內政務而專好男色,整日裡沉溺于美少年間遊樂。這樣的情形,直接導致其外祖父提拔的家臣與生駒氏原本的家臣之間奪取藩內權力的鬥爭愈演愈烈。最終在高俊外祖父藤堂高虎去世後,引發了被稱為「生駒騷動」的禦家騷動,整個高松藩自此大亂。寬永17年(1640),生駒高俊最終因這場騷動以「失政」的理由遭到改易的處罰,生駒氏自此失去了原有領地,高松藩被廢藩。

繼生駒氏之後入主高松的,是「禦三家」之一水戶德川家初代藩主德川賴房的長子松平賴重。寬永19年(1642),松平賴重轉封高松。廢藩兩年後,高松藩得以再興。接任高松藩主後,松平賴重也接續了生駒高俊所修築庭園的建設。

此後歷經松平家五代藩主、跨越百年光陰,庭園終於延享2年(1745)第五代藩主松平賴恭時完工。彼時在庭園附近曾存在一大片栗樹樹林,因此庭園被命名為「栗林莊」。這之後的二百餘年間,栗林莊一直被作為高松藩的別邸,歷代藩主任內也均對其進行了不斷地修築。明治4年(1871),栗林公園隨著廢藩置縣而被收歸明治政府,八年後復歸於香川縣內管轄,開始作為縣立公園向公眾開放。

栗林公園作為一座回遊式的大名庭園,占地面積達到75萬平方米,其中平地面積16.2萬平方米,是日本所有被指定為特別名勝的庭園中規模最為宏大的。整個庭園以深綠色的紫雲山為借景,在南庭與北庭兩個區域中,巧妙地分佈著六座泉池與十三座築山,四時景色各異。

除此之外,庭園中生長的1400餘棵松樹盡顯蒼勁古拙之美,這當中大約1000棵都是出自于匠人的親手修剪。這些松樹大多都是在庭園建造早期種植的,距今已有三百多年。其中被譽為栗林公園三大松樹美景之一的「根上行五葉松」,如今已是一棵高約8米、繞樹幹約35米的巨木,可誰又能想到兩百年前,它僅是第十一代德川將軍所賜的一株小盆栽。

早在松平藩主時代,庭園中被命名的景點就有六十處之多。看這些名字:小普陀、鹿鳴原、日暮亭、杜鵑嶼、飛猿岩、枕流亭、鶴龜松、偃月橋、赤壁、涵翠池、鳳尾塢、芙蓉沼、掬月亭、飛來峰……都帶著濃厚的中國文化印記。

南庭可謂是栗林園主傾注心血最多之處。當你站在飛來峰頂向西眺望,偃月橋、杜鵑嶼、仙磯、南湖、五葉松、掬月亭、紫雲山由近及遠地鋪陳開來時,整座庭園最生動深邃的精華便已盡收眼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