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富山灣溫暖的懷抱之中,有一座曾為古越中國政治中心的小城。江戶時代,加賀藩第二代藩主前田利長在當時被稱為「關野」的荒原上築城、作為退休隱居後的住所,並依據《詩經·大雅·卷阿》中的詩句「鳳凰鳴矣,于彼高岡;梧桐生矣,於彼朝陽」,為這座新築之城取了一個充滿吉祥寓意的名字——高岡。

作為藩主的前田家出身尾張國,即今日的名古屋。這裡也是日本戰國時代赫赫有名的織田信長與豐臣秀吉的出生地,前田利家自14歲時起便出仕織田家。天正二年(1574)淨土真宗(又稱一向宗)本願寺派僧徒在越前國發動「一向一揆」宗教暴動,織田信長於次年率領大軍出征越前。被動員隨軍出征的將領中就包括前田利家。在平定「一向一揆」過程中,前田利家結識了曹洞宗僧人大透圭徐,並跟隨他學習坐禪,也為與一向宗相對抗的曹洞宗提供了庇護。這可以算作是前田家與曹洞宗最初的淵源。
二代藩主前田利長膝下無子,便以其最小的弟弟前田利常為嗣子。1614年,前田利長在高岡城內去世並埋葬於此。利長在其生前時已下令建造保延寺,未竟完工便與世長辭。這之後承襲藩主之位的前田利常為紀念和祭祀前代藩主,繼續建造寺院,並以前田利長的諡號"瑞龍"命名該寺,使之作為利長公的菩提寺。
瑞龍寺的建造前後歷時達20年之久,直至寬文三年(1663)前田利長逝世五十周年時才告竣。寺院初時總面積近12萬平方米、四周有護城河和壕溝,宛如一座城郭。最盛時期,曾有超過兩百名僧侶在此修行。負責瑞龍寺建設的是江戶時代的建築名匠——山上善右衛門嘉廣。他的先祖曾在鐮倉時代跟隨榮西禪師入宋,學習了洛陽郊外白馬寺的建築構造。歸國後建造了京都建仁寺,這一脈的建築風格和技藝便被稱為「建仁寺流」。

瑞龍寺建築的最大特點是沿襲了中國古代寺院傳統的「七堂伽藍」佈局,坐西朝東、沿中軸線由外向裡依次排布著山門、佛殿和法堂,佛殿左右兩側分列禪堂與大庫裡(廚房),寺院的東南和西南兩角分別是浴室與東司(廁所),各殿堂之間以回廊相連。不過可惜的是,寺院原有的東司和浴室都湮滅於250年前的一場大火中,如今只留下一片遺跡。雖然如此,瑞龍寺仍然是日本現存唯一的建于江戶初期的禪宗樣式寺院,其山門、佛殿與法堂均被指定為日本國寶,也是全北陸地區唯一的國寶寺院。
寺院山門始建於正保二年(1645),高18米;一層入口兩側各有一尊高3.4米的金剛力士像,二層供奉釋迦牟尼與十六羅漢。現有山門重建於火災後的1820年,匾額上是由明僧黃檗隱元禪師揮毫手書的「高岡山」三個大字。


佛殿建於萬治二年(1659),殿內正中須彌壇上供奉著從中國傳入的明代釋迦如來與文殊、普賢坐像,像高分別爲72.5釐米和75釐米,「華嚴三聖」像上方懸掛有絲織寶蓋。殿堂西南供奉震旦初祖菩提達摩和日域曹洞鼻祖道元禪師;西北供奉傅大士和大權修理菩薩。整個佛殿全部由櫸木建造,主柱使用的櫸木更是有600餘年樹齡。佛殿之上鋪設的是總重達47噸的鉛瓦,將其放眼日本也是極為罕見的存在。


建于明曆元年(1655)的法堂是瑞龍寺內最大的建築,采用書院造建築風格。法堂內外陣天井上的「四季百花草」圖案出自狩野安信手筆;內陣正中欄間雕刻著鳳凰和梧桐圖案,展現的正是「高岡」之名在《詩經》中的源頭。



日本全國被指定為「重要文化財」的禪堂建築只有三座,瑞龍寺禪堂便是其中之一。原禪堂也在1746年的那場大火中被毀,但是隨即又得到了重建。禪堂門楣處高懸「選佛場」匾額,禪堂正中供奉的是作為智慧象徵的「聖僧相」文殊菩薩。堂內的每一個「單位」都包括了坐禪、休息的空間和用於存放衣袍寢具等物品的架子;堂外的走廊也是坐禪間隙時的「行香」之處。
在高岡市内還有一處佛教勝跡——位列「日本三大佛」之一的高岡大佛。在歷史上曾立于大佛寺内的大佛不只一尊,現今所看到的是最新、而且是唯一由青銅鑄造的大佛。佛像是一尊雙手結「上品上生印」的坐姿阿彌陀佛,有著標志性的圓形頭光。佛身高7.43米、連底座通高近16米、總重約65噸,歷經26年、于二十世紀初鑄造完成。

「日本三大佛」中的奈良大佛與鐮倉大佛都無可爭議,但究竟哪一尊是「第三大佛」卻有不同版本。其實無論從歷史還是體量上來看,高岡大佛似乎都不是特別出衆,但它從鑄造到著色都是由當地的工匠藝人親自完成,代表著高岡歷史悠久的傳統工藝與發達的鑄造產業。這一切都源自於當初前田利長從附近村落請來振興本地產業的七位匠人,成就了今日的「鑄造之鄉」高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