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歷史結束了戰國動蕩進入江戶時代后,社會逐漸趨於穩定,「造園運動」隨之再次在全國各地興起。傳統的池庭樣式在這一時期發展爲兼顧觀賞和遊覽的「回遊式庭園」。除了江戶和京都的公家,各地藩主也在自己領地内建設庭園,以作賞遊、社交之用,這類回遊式的庭園又被稱之爲「大名庭園」。位於熊本的水前寺成趣園則是大名庭園中至今保存較爲完整的一座。

寬永九年(西元1632),細川忠利替代加藤清正成爲熊本藩新的藩主。熊本是當之無愧的「水之都」,來自中國東海的暖濕氣流在熊本東北40公里的地方與阿蘇山相遇。阿蘇山是一座最高峰海拔1500余米、且至今仍活躍著的活火山,是「火之國」熊本的象徵。迎面撞上阿蘇山的暖濕氣流,隨即給當地帶來了充沛的降水,大量的雨水滲入火山灰地層后,歷經長達二十年的旅程,最終噴湧而出,滋潤著熊本平原。直至今日,熊本城中還有四十多處噴湧泉水的地方,一天的水流量就超過六十萬噸。縱觀整個日本,也沒有哪個大城市擁有如此豐沛的泉水。正因如此,使得熊本成爲日本擁有50萬以上人口的自治體中,唯一一個自來水全部由地下水供給的城市。
成趣園就是建立在這樣擁有豐富地下水的土地之上。

細川忠利先是從之前封地、豐前小倉藩的羅漢寺請來僧人玄宅,建立了水前寺。寬永13年(西元1636),在水前寺旁營造了包含草庵茶室和茶庭、極爲樸拙的「御茶屋」。因茶屋位於寺院旁,人們便借用寺名稱之爲「水前寺御茶屋」。其後直至寬文十一年(西元1671)忠利之孫細川綱利時代,與現今幾乎同樣規模的回遊式大名庭園方始竣工。並根據晉陶淵明《歸去來兮辭》中「園日涉以成趣」一語,為其正式命名爲「成趣園」。
成趣園的主景是位於中心的「湧水池」,水池面積達10000平米,池岸綫植有松樹且曲折多變。池中有兩座小島,自池岸到池中小島配置池中踏石。池水内一年四季都會泉水噴湧不斷,這也是稱其爲「湧水池」的原因所在。噴湧而出的泉水常年保持在18攝氏度左右,每每當環境氣溫降低、水溫和氣溫相差增大時,池面上就會水氣氤氳。

在池的東北有一片高低連綿、重叠有序的假山,主峰是高於水平面21.6米的「富士峰」,以近似寫實性的縮景再現了富士山的樣貌。

細川綱利非常喜愛成趣園的景色,視此為得意之作的綱利公于貞享3年(西元1686)專門創作了「成趣園十景」:阿蘇白煙、龍田紅葉、瀬田山雪、国分晩鐘、前林梅花、飯田夕陽、巖泉清流、健宮杉嵐、水隈乱螢、松間新月。從中可知成趣園「舉目千里」的廣闊視野、四時山水融於一身的秀雅,也不難看出彼時大名之意趣與好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