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位於九州島最北端的門司港出發,乘船只需五分鐘便跨越「關門海峽」來到了本州島最西部的下關。下關是日本名副其實的「河豚之鄉」,每年捕獲河豚的數量都高居日本首位。在這裏不僅滿是隨處可見的河豚料理店,就連建築物、道路乃至下水井蓋上也都是河豚的身影。下關「拼死吃河豚」的歷史有一百三十多年之久,至於食用方法更是不一而足:或生食、或蒸、或炸、或煮、或涮、或爲魚凍、或爲湯酒……必然有一樣能夠撬動一個人的味蕾。

下關屬於山口縣,古稱為「赤間關」。 「間」在日語中訓讀為「ま」,音近漢語「馬」字,所以國人亦稱之「赤馬關」、簡稱為「馬關」。是的,這就是那座即使沒有到過日本也早已在歷史教科書中知道的城市。

離下關唐戶港步行七分鐘路程的「春帆樓」是一座由醫院改建而來的高級旅館,也因「日清講和會議」和《馬關條約》(日本稱爲《日清講和條約》或《下關條約》)的簽訂在歷史上得以留下一絲痕跡。

中日甲午戰爭的結果是衆所周知的,打到最後滿清帝國除了「求和」之外,已別無良策。這場戰爭成爲了李鴻章人生的一個重要轉折點。自此之後,合肥在練淮軍、興北洋、剿發匪、平捻亂上所積攢的兵家之聲望終,而其後於外交上之困頓窘迫之狀漸起。

會場所使用的施有泥金畫的豪華椅子,是爲了會議奉明治天皇之命專門從濱離宮搬運而來

1895年3月19日,以李鴻章為頭等全權大臣的清朝使團乘坐汽船抵達下關,住在距離春帆樓不遠的「引接寺」。次日起,清方與日本全權代表首相伊藤博文、外務大臣陸奧宗光等正式開啓和談。李鴻章在這場局勢明顯有利於日本的談判中進行的相當困難,雙方就停戰條件唇槍舌劍、磋磨不決。

3月24日,在第三次會議結束返回住所、即將到達引接寺時,李鴻章突遇人群中沖出的凶徒槍擊,子彈擊中李鴻章左側顴骨並深入左眼下,劇烈的疼痛使其幾近暈厥。受此影響,雙方的談判不得不暫時停止。此一遇襲事件日本舉國震悼,此間明治天皇派遣御用軍醫為李進行診治,皇后不僅派護士前來照料、還親自縫製了繃帶,首相伊藤、外相陸奧也親往探視謝罪,日本國內或來探望、或表慰問的官員也絡繹不絕。清廷雖然沒有能好好把握住這次突發事件、使之成為談判中的籌碼,但也為此次談判迎來了一絲轉機,日方最終接受了一些之前清方提出、談而未決的條件。

李鴻章養傷之時,醫生和隨行者都紛紛勸慰他取出子彈後創傷就會慢慢痊癒,只需要不勞心動神、靜養多日即可。李聞之慨然說到:「當下正是國運舉步維艱之時,兩國和議、罷戰休兵已是刻不容緩,我寧願因此而死,也不能因割取子彈而拖延時機以至誤國。如果他日遇刺、血滿袍服,便以此血報國。如果捨棄生命而能有益於國家,我義不容辭。」文忠公之慷慨忠義實在令人欽敬。

4月10日,日清講和會議自李鴻章康復後再度舉行,直至17日雙方正式簽約。《馬關條約》的簽署標誌著甲午戰爭的結束,也成為李鴻章外交生涯中最為國人憤慨詬謗之事。

日本近代著名思想家、歷史學家德富蘇峰在李鴻章逝後曾有品評之語,謂:「李鴻章逝,東洋之政局,自此不免有寂寞,不獨為清廷起喬凋柱折之感而已。……彼之雄心,至死未消磨盡也。使彼而卒於中日戰事以前,則彼為十九世紀之一偉人,作世界史者必大書特書而無容疑也。」

李中堂为时势所造之英雄,而终未能成造时势之英雄,可不惜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