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以素樸和侘寂為美的日本建築中,日光東照宮絕對是一個另類。
1616年4月,終結了日本戰國時代、完成一統天下霸業的德川家康即將走到人生的盡頭。為了使自己傾盡一生心血開創的江戶幕府能夠在身後繼續保有威勢,家康對自己的後事做了安排:死後遺體葬於久能山,待周年忌後再移至日光山。


日光位於距江戶城一百餘公里的正北方。很顯然,德川家康正是想讓自己的靈魂永鎮於日光山,繼續以面南背北的姿態守護幕府的萬世太平。
1617年4月17日,遷宮儀式正式舉行,家康遺體從靜岡縣久能山來到了栃木縣日光山,並在此建立了一座用以祭祀的神社。後水尾天皇將「東照大權現」的神號賜封給德川家康,所建的神社就以「東照社」命名。28年後,朝廷將宮號授予東照社、升格為「東照宮」。

其實東照宮的建築最開始時也是非常傳統的日式建築。
1634年9月,德川家康去世18年後,由他生前隔代指定的、第三代幕府將軍德川家光來到日光祭拜祖父。經過一番勘察規劃之後,德川家光決定對原有建築進行大規模、高等級的重建。為了支援這次改造工程,動用了德川家康約合今日近55億日元的遺產,一萬五千余名工匠參與其中。重建東照宮的總建築成本幾乎相當於日本當時的國家年度預算。1636年3月,德川家康20周年忌前夕,歷時近一年半的重建工程告竣。
重建後的東照宮風格迥異於之前,東照宮給人最直觀的感覺總少不了「奢華」「繁複」「瑰麗」「絢爛」這樣的字眼。

陽明門是東照宮最具代表性的建築之一,因德川家康極為尊崇中國一代心學大儒王守仁而因此得名。陽明門高11.1米、進深4.4米,其建築材料和雕刻工匠都來自于中國。在整座門上,共有人物、花鳥、瑞獸等雕刻裝飾508處,色彩皆使用綠青、群青、胡粉等七種礦石顏料摹繪。雕刻之中,有諸多如孔子、孟母、東方朔、八仙、司馬光等中国人耳熟能詳的歷史人物、典故和傳說。陽明門可以說代表了日本江戶幕府時代雕刻工藝的最高峰,無論是其精湛的外觀還是豐富的內涵,讓人即使從清晨看到傍晚也不會感覺厭倦,因而又被稱之為「日暮之門」。


在大體量建築之外,東照宮內也有不少富有情趣且意味深長的小型雕刻作品。
在整個東照宮中唯一由素木建築的神馬廄舍上,有一組以「猴的一生」為主題的浮雕,通過八隻猴子刻畫了它們出生、成長、婚配、繁衍等生命中的重大事件。這組浮雕旁,更有一幅以儒家「非禮勿視,非禮勿言,非禮勿聽」思想為題材的作品,配上三隻猴子生動又滑稽的動作,令人忍俊。





奧宮入口門頭上,正睡臥著一隻白底黑花的小貓。這幅名為「眠貓」的作品出自江戶初期著名建築師、雕刻師左甚五郎之手。如果仔細看,還會在貓的兩側看到兩隻麻雀。貓和麻雀都是既敏感又機警的動物,如果不是擁有一個安定太平的盛世,怎麼能使小貓酣睡、麻雀得以安寧,這幅作品的用意便不言自明。

藝術風格、建築風格不僅僅與審美和技術有關,也是觀念和目的性的體現。反觀東照宮,有人對它近乎爆發戶式的品味、誇張的外表和裝飾大加嘲諷;有人對它的奢侈鋪張嗤之以鼻。但是德川家光卻通過這座毀譽交加的宮殿向世人展現了德川家的勢力,達到了自己的政治目標。其實無論古今,很多這種傾全民之資、舉全國之力的輝煌工程並不攸關國計民生與人民福祉。對於建造東照宮的那一萬五千名工匠來說、對於幕府治下的普羅大眾來說,在跟隨著家康、家光們歡呼雀躍之後,又有什麼是和自己有關的呢?
那只安然入睡的小貓,它所需要的僅僅是一個不折騰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