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恐雲霄有路通,層層登處接星宮。洗花寒滴翠簷雨,驚夢夜搖金鐸風。僧老不離青嶂裡,樵聲多在白雲中。相逢盡說從天降,七寶休誇是鬼工。」宋人朱琳在登臨松陽延慶寺塔後寫下了這首七律詩,不僅讚美了延慶寺塔獨特的形勝環境、建築風格和構築技術,也表現出了這座千年古塔的雄渾氣勢。

延慶寺塔位於浙江省麗水市松陽縣城西約3公里的塔寺下村,因塔址在雲龍山下延慶寺前,因而以寺取名。據清順治《松陽縣誌》載,延慶寺創建于南朝梁普通年間(520-527),初名雲龍寺,唐市改名為延慶寺。

北宋太平興國四年(979),行達禪師奉詔西行赴印度求法,前後歷經十寒暑艱辛,歸來時帶回《大經論》八部、舍利四十九粒,受到太宗皇帝和朝廷嘉獎。行達禪師為感皇恩,立誓建造兩座佛塔以藏舍利,一座是位於永嘉的龍翔塔(已毀),另一座就是松陽的延慶寺塔。

行達禪師為建塔多方籌募,當地的官紳和信眾紛紛出資出力。延慶寺塔于咸平二年(999)正式動工,歷時三載至咸平五年(1002)全部完工。

朱琳《延慶寺塔記》云:「延慶寺塔,故行達禪師所藏釋迦如來舍利塔也。法師夙殖慧根,通內外教,戒行峻潔,願力堅固。初,太平興國四年有旨:搜訪竺國遺文。法師應詔西征,不遠萬里,蹈穴胸鳥啄之區,犯猛獸毒蛇之地,水棲路宿,不擇死所,至中印度,得《大經論》八部、舍利四十九粒以歸。間關畏途,閱十寒暑,詣闕自言。朝廷嘉其勤,錫紫方袍緇素榮之。法師侈上之賜,發大誓願,建塔二區,為國祈福。一在永嘉之龍翔,一在本鄉之延慶。此寺初號『雲龍』,至是改賜今額。時海內乂安,習俗好施,不待勸率,富者輸財,強者效力,巧者獻技。凡三年訖工,湧地七成,高二百五十尺,盤固輪煥,甲於東越。經始以咸平己亥,其成蓋五年壬寅也。」現塔體第七層塔壁素枋上保存多塊「淳化五年六月中」磚銘,造塔須提早燒磚備料,故磚銘與志書記載的建塔年代吻合。

延慶寺塔外觀挺拔俊秀,為六面七級樓閣式磚木結構、中空,通高38.32米。塔體向上層層內收,每層設有平座回廊;副階設重簷,使俊秀的樓閣式塔更為莊重。塔的腰簷、塔簷均為木結構瓦簷,出簷舒展平緩、是典型的唐風宋塔。方形木椽呈放射狀(扇列)鋪釘,保存著許多北宋以前早期的古老遺風和表現江浙一帶宋韻風格的特殊做法。塔體各層斗拱、重簷和塔身三者之間在尺度陰影設計上非常和諧,塔身外觀上的明暗間隔收分合理、輪廓襯托分明。塔頂用磚疊逐層收縮而成,鐵質塔刹相輪為卷草圖案,曲線流觴。

延慶寺塔的塔基是採用五代吳越末期石塔的做法,由台基和基座(須彌座)組成,即在台基上塔身下用十五層磚疊澀成束腰式有間柱的須彌座。須彌座高1.14米,寬3.12米,起著供台的作用。這種塔基與塔身的組合,在江南宋塔中不多見。延慶寺塔副階重簷和束腰式須彌座的建築特色,與宋代建築經典《營造法式》如出一轍。

延慶寺塔內除珍藏有行達禪師自西土帶回的四十九粒舍利外,其底層六向壼門均供奉有石刻佛像,二至七層的壼門每層除留有二個壼門作進出甬道外,各壼門也都置有石雕蓮花座佛像,可供信眾環繞禮拜。

延慶寺塔以其精湛的建築藝術,雄偉秀麗的身姿,獨特的科學、歷史價值享譽江南,是江南諸塔中保存最為完整的北宋遺構,素有“江南稀寶”“浙江第一塔”之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