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都的萬福寺並不在京都市內,而是位於京都郊外宇治的太和山下。從京都搭乘JR奈良線只需要二十多分鐘即可到達,抵達車站叫做「黃檗」,如果是生活在福建的人或者對中國禪宗歷史略有瞭解的人對這個名字一定不會覺得陌生。同一個名字出現在了異國他鄉,也就成為了中日兩國文化交流的又一個見證。

提到萬福寺就要先從它的創立者開始說起。隱元隆崎禪師,是京都萬佛寺的開山,也是日本佛教禪宗黃檗宗的創立者。隱元禪師俗姓林,出生於晚明時期福建福清的一戶普通農家,21歲時因尋找外出的父親,得以在普陀山朝拜觀音而萌生了出家的念頭。後來在29歲的時候,於家鄉福清的黃檗山萬福寺祝發出家,禪宗史上唐代著名的黃檗希運禪師也曾在此出家。明末清初,因於當時動盪的時局和不斷興盛的海上貿易,當時在日本九州西部的長崎聚集了大批來自中國閩浙等地的華僑,現在在長崎還保留有當時由東渡華僑募資興建的崇福寺、興福寺等寺院。1649年,崇福寺住持圓寂,受請赴日接任住持的隱元禪師弟子在途中不幸死於海難。當時已界六旬高齡的隱元禪師在對方數請之下,感于對方誠意,于1654年帶領數名弟子由廈門渡海來到長崎,承繼崇福寺丈席。此後第二年隱元禪師又由長崎來到大阪,並被引薦給江戶幕府的德川將軍,幕府隨後將宇治的一片土地賜給隱元禪師興建伽藍,在德川家綱的支持下,最終成就了現今矗立在人們眼前的這座占地俞30萬平方米的萬福禪寺。


為了表達對自己家鄉和出家寺院的深情,這座新建的寺院被隱元禪師命名為黃檗山萬福寺。寺院也是完全依照著家鄉萬福寺的佈局而建,而且寺院的宗風、寺規等也都一仍如舊。寺院建成後隱元禪師于此擔任了三年住持,其後的十三任住持也都是由中國人擔任。


隱元禪師在中國嗣法于臨濟宗楊岐派一系,由其傳來日本的是中國當時晚明時較為流行的兼通禪淨的「念佛禪」,這與當時在日本已經成為主流的曹洞宗和臨濟宗的修持理念都有很大差別,於是自成一派成為「黃檗宗」。這一禪法在日本一般的社會民眾和武士階層當中受到了極大的認可與歡迎,並最終形成了與曹洞、臨濟三宗並舉的局面直至如今。



在太和山環抱之下的萬福寺沿中軸線依次排列有山門殿、天王殿、大雄寶殿和法堂等建築,中軸線東西兩側還分別對稱建有鐘樓、鼓樓、伽藍殿、齋堂、開山殿等其他配殿。懸掛於高大木構山門上的「萬福寺」匾額是隱元禪師親筆所書。這其中的17座建築都被日本政府指定為「國家重要文化財」。寺院內的諸多造像都是出自於由隱元禪師從泉州請來的當時著名的佛像雕塑大師範道生之手。除了萬福寺內的這些塑像,在長崎、福岡等地也都保留有許多範道生的雕像作品和遺墨,而其最後也病逝於長崎,對中日間雕塑、繪畫等藝術文化的傳播和交流產生了一定的影響。而今天我們透過這些建築和殿堂內的佈局還依然能夠清楚地看到三百五十多年前中國明代禪宗寺院的規制並且一睹明清佛教造像真容,這真是一件幸事。



萬福寺齋堂前懸掛有一尊巨大的木魚塑像,因魚沒有眼瞼,晝夜不合眼,所以寺院最初用木雕刻魚的形象用來警醒常住大眾當勤精進,慎勿放逸。萬福寺內的這尊“魚梆”是隨著黃檗禪法一道從中國而來傳入日本的,而今也成為了萬佛寺的一個形象代表。
隨著萬福寺的建成,黃檗禪風在日本也隨之極盡隆盛。晚年的隱元禪師隱居于松隱堂內著述《弘戒法儀》,制定《黃檗清規》,使當時幾乎已處於停滯狀態的日本禪宗得以重振。因隱元禪師對日本禪宗中興之功德及對日本文化發展所作出的卓越貢獻,在禪師圓寂後,日本皇室特敕封其為「大光普照國師」。

「謹白大眾,生死事大,無常迅速,各宜覺醒,慎勿放逸。」在隱元制定的《黃檗清規》中對此如此規定:「各處更版巡更時,各打三下,念謹策己,複打六下。」

禪堂門口的牌子,坐禪時掛“止靜”牌,非坐禪時掛背面的「放參」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