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以來作為台州府城的臨海,「一山有四塔,一城藏八寺,兩峰聳立,各有氣象」。四座古塔跨越了不同的時代、分佈于風光秀麗的巾山上,其中最具特色、也是最高大的非千佛塔莫屬。

千佛塔藏于龍興寺後院之中,始建年代不詳,分別有梁宋、唐代、宋代等朝代建塔的不同推斷。現存的塔身為元大德三年(1299)重建。千佛塔初名龍興寺塔,後因塔身刻有“千佛”而得名。

千佛塔原本是一座六面七級磚木混合式樓閣塔,每級設一壺門、錯落分佈在不同方向的塔身上。一層壺門位於塔身東面,進入後可達塔梯。整座塔從自下而上均有收分,自第二級以上皆設有平坐(高臺或樓層用斗拱、枋子、鋪板等挑出,以利登臨眺望)與腰簷(塔與樓閣平坐下的屋簷),塔身牆面由壁柱劃分為幾個部分,各面中間有尖頂開口,兩側各有三排佛像浮雕。清咸豐十一年(1861)時,龍興寺大部分建築毀於戰火,千佛塔週邊原有的木結構也完全被太平軍燒毀,獨存塔身。

千佛塔殘高28.66米,修繕後現高約30米,此塔最大的特點就是全身內外貼滿了模壓燒制而成的佛像磚,一磚一佛,如浮雕般突出磚面。佛像均呈趺珈坐姿,整體比例頭部略大、神態雍容安寧,衣皺線條流暢、栩栩如生,顯現出清晰的元代風格。塔身高層的佛像因年代久遠和風雨侵蝕均有不同程度的殘損,底層塔面的佛像則多為重修時仿製。塔身佛像的數量根據相關資料的記載有1152尊、1063尊和1003尊等不同的說法,由此均可見千佛塔之「千」並非虛指。日本學者常盤大定在1912年前後曾至此考察,並在其所著《中國文化史跡》等書中留下了對於這座元塔的評價:“巍然雄豪的風姿依然存在,特別是壁面的千佛磚,進一步體現了它外觀的莊嚴美”。

中國目前現存的元代佛塔數量稀少,整個浙江省內僅存兩座,臨海的千佛塔便是其中之一。對塔身建築年代的斷定來源於千佛塔內第二層的一塊銘文磚:

銘文

杭州路□隱禪寺僧
男𤂸(淳)具謹抽衣資建築
第二層寶塔專為追薦
亡考潘週五三秀才卅名行已
亡妣陳氏元二娘子二位尊
䰟(魂)尚已生人世願增益於
報緣或尚滯冥途兾(冀)超
生於淨土次兾(冀)
亡翁百三宣教潘公
亡婆車氏千二娘子
亡兄亡妹俱霑利益各
遂超昇者
大德三年二月日題

這塊銘文磚長0.38米、寬0.19米、厚0.075米,共記橫刻十三行,每行字不等,因其上的文字內容也被稱為「淳具和尚塔磚」。磚上的銘文被清代臨海的學者黃瑞抄錄在其編纂的《台州金石錄·台州磚錄》卷五中。根據銘文可知元大德三年(1299)二月,杭州靈隱禪寺僧人淳具為追薦自己過世的父母眷屬等人而捐資建造了第二層寶塔。

除此之外,在千佛塔第四至第六層的內外壁中也發現了大小不等的模印銘文磚共計49塊。銘文內容多為「所祈保身位康寧家眷平安者」「所祈壽元綿遠祿位高遷者」以及刻有「台州路僧錄楊太師捨二千片」「奉佛弟子胡主福捨一千片」供奉記錄和各類記號的模印磚數十塊。從塔身中發現的祈願、佈施、宅舍等各類別的磚石以及磚上的銘文記錄亦可判斷,這座千佛塔是在官方、信眾和民間三方捐資出力下共同完成的,也體現元代時台州當地敬造佛塔的一種民俗風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