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如果僅僅是「自己」,那將是一件多麼無趣的事。當然,一個人也不可能只是「自己」,一旦被放在特定歷史環境中,他就變成了很多個人,每一個都是「自己」,每一個又似乎不是「自己」。柳如是正如此,扮演了很多角色。她是校書柳如是、她是才女柳如是、她是尚書夫人柳如是……當然,首先她是一個女子柳如是。

楊花飛去淚沾臆

河東君的童年是從盛澤歸家院開始的,她沒有像其他同齡女孩子那樣享受著父母對自己的寵愛,卻在尚是垂髫小兒時便被賣入歸家院做婢女。也是在此時,當時的名妓、對於她來說亦師亦母的徐佛做了她的啟蒙老師,詩詞歌賦、琴棋書畫、交際技巧都傾囊相授。少時的河東君不僅姿色異秉,人也聰明伶俐,加之受徐佛等的熏習,很快迎來了自己人生中的第一次轉機。

明崇禎二年(1629),十二歲的柳如是被賣入吳江故相周道登的府邸,服飾周母。沒有多久,已過花甲之年的周道登便對柳如是動上了心思,向自己的母親提出要納柳如是為妾。這一切都是那麼的順理成章,如是沒有能力也沒有理由反抗,其實這又何嘗不是她所嚮往的一個歸宿呢。從婢女變身為故相小妾,雖然身份發生了改變,但在那樣的家庭中,如是的命運依然要由周道登對她的寵愛程度來決定。年過半百的周道登,遇到了柳如是這樣的可人兒,自然是喜不自勝,他特意為柳如是取了一個新的名字「朝雲」,他自然是希望柳如是能像蘇東坡身邊的王朝雲那樣陪伴著自己。

對於柳如是來說,她更願意把從周道登那裡得來的寵愛當成是父親一般的愛。周道登在政治上縱使沒有什麼大的作為,但也是飽讀詩書、精通詞律。柳如是在周府的這段時間,不僅博覽群書,更是在吟詩作賦方面得到了周道登的大力教導,也間或從周道登那裡知曉了晚明朝廷的黨爭禍亂之事,這些都為後來河東君性格的形成和文學素養的提升帶來了很大的影響。

如果一切都是風平浪靜,也許河東君就會在周府的高牆深院中平淡地度過一生。那樣一來,歷史中就會少了一位奇女子的身影。如是得寵不久,即被周道登的其他姬妾誣陷與人通姦。愛之深恨之切的周道登盛怒之下要將柳如是活活打死,最終還是周母將奄奄一息的如是救下。原本以為人生會這樣安逸下去的夢破碎了,這也是河東君平生第一次直面人心的險惡、死亡的威脅。想必也正是因為此,使河東君立定了不做人姬妾的決心。

對影聞聲已可憐

經過了人生中的第一次大波折,河東君在周道登去世後便被趕出周府,幾經輾轉又回到了盛澤歸家院,是時十四歲。再次回到青樓,既是她的無奈之舉,也是她新人生的開始,為此河東君為自己改名“影憐”。

經過幾年的錘煉,河東君較之以往不僅出落得更加有姿有色,文學上的造詣也日益深厚。河東君不同於一般的娼妓以出賣色相為生,加之自身“故相下堂妾”的經歷,使得她身價倍增。下流俗氣的市井商賈、不學無術的紈絝子弟,河東君見之作嘔、唯恐避之不及,唯有文人雅士才能被河東君視為知己。

也就是在這段時間裡,河東君經歷了兩次刻骨銘心的愛情,不是場面上的虛與委蛇和尋歡作樂,而是真真正正的愛情。

第一個真正走進河東君內心的男人是松江的名門望族宋征輿。一對十五六歲的少男少女,正是情竇大開的年紀。作為一個女人,河東君希望有一份真摯的愛情,當然更渴望有一個完滿的歸宿。毫無疑問,他愛如是,如是也愛他。但是一名當地望族、卻要迎娶一名風塵女子,這件事在當時的社會裡毫無疑問地遭到了來自家庭的阻力、乃至官府的壓力,宋征輿膽怯了。在如是被官府驅趕的危急關頭,自己心愛並寄予厚望的男人卻選擇了退縮,悲恨交加的河東君毅然與宋征輿斷琴絕交,之後一生再未與他有任何瓜葛。

在經歷第一次愛情帶來的傷痛後不久,河東君遇到了一位真正愛自己、並願意為自己付出的男人——雲間孝廉陳子龍。陳子龍與河東君是情人、更是知己,如是縱使隱約感覺到和子龍這段愛情的悲情結果,但她仍幻想著能與自己的知心愛人長相廝守,甚至願意為子龍放棄所堅守「不為人姬妾」的信條。儘管如此,那一天還是到來了。和子龍相交僅半年有餘,河東君便不得不與自己心愛的人分手,而且這一次是河東君主動放手。不同于宋征輿,河東君對於子龍沒有半點怨恨。她所做的一切,都是為了成就子龍的孝心、為了不讓自己心愛的男人為難,所以她把最難的抉擇和最大的痛苦留給了自己,同時也將和子龍這一段刻骨銘心的感情永藏在心底。

桃花得氣美人中

與陳子龍一別後,河東君坐著自己的畫舫,游走于吳越蘇杭的文人雅士之中,尋找著自己真正的歸宿。這一次,河東君為自己更名「柳如是」——我見青山多嫵媚,料青山見我應如是。這樣的經歷一直到她遇見東林領袖、東南文宗錢謙益。錢柳結縭時,一個二十二歲,一個五十八歲。年齡因素之外,牧翁無疑是河東君最佳夫婿的人選,威望素著、萬貫貲財,更重要的是錢謙益願意、並且有能力滿足河東君的願望,最終能夠不憚世俗的羈絆和嘲諷,毅然以匹嫡之禮迎娶河東君,並尊以「夫人」之稱。當然河東君實際上並不是嫡妻的地位,但是她想要的也絕非如此,河東君為自己爭取的是平等與尊重。

河東君與錢謙益自初次相見於半野堂起,兩廂廝守二十載,半世光陰是與牧翁一起共度的,人生中最動盪不安的經歷也是與他一起度過的。

錢謙益在官場的作為和人品上的修養,似乎遠沒有在文學造詣上的影響那麼好。南明弘光元年、清順治二年(1645),滿洲的鐵蹄已臨近南都,面對勢窮力竭的時局,留守孤城的南明官員在錢謙益的帶領下向清軍獻城投降。錢謙益放棄了民族氣節,但是卻保住了南京城數十萬百姓免遭「揚州十日」的屠戮。這件事情上,錢謙益的選擇沒有什麼對錯可言,畢竟一個人如何去挽狂瀾於既倒?無論錢謙益出於什麼考慮而獻城,客觀事實確是南京城避免了一場生靈塗炭的浩劫。我想對於此,河東君自然是無言可對的。可是當她力勸丈夫殺身成仁、保全名節,但錢謙益選擇了退縮的時候,河東君一定是徹底絕望了。對於視名節與骨氣為最重的河東君來說,她無法接受、也無法容忍自己深愛並敬重的丈夫去做貳臣。喝下一杯酒之後,河東君毅然跳船投湖……縱使是出身風塵女子,河東君在大是大非大義面前仍然恪守著自己的道德標準,她所為之殉節的不是那個千瘡百孔、腐敗不堪的明王朝,而是她所忠於的民族和她所熱愛的文化。

自乙酉事變之後,河東君和丈夫之間似有了嫌隙。孤傲、剛烈又有著俠女性格的河東君對於丈夫投降侍清、不顧名節的舉動始終難以釋懷,並一再拒絕同錢謙益一起奉詔北上。沒想到多年之後,錢謙益在北京新朝任職期間,河東君又一次經歷了人生中被誣與人通姦。錢謙益的兒子錢孫愛一封急信送到北京,告知其父家中柳鄭通姦一事。錢謙益則在信中回復:「柳非鄭不活,殺鄭是殺柳也。父非柳不活,殺柳是殺父也。」錢謙益對於河東君的態度一定很複雜,有對她的憐惜、有寬容、有疼愛,恐怕也一定有「當此之時,士大夫尚不能堅節義,況一婦人乎?」的窘態和無奈。

錢謙益變節一事一直令河東君耿耿於懷,而隨後的實際情況,也讓錢謙益對於自己改柯易節的行為深感懊悔。夫妻之間這種微妙的關係一直持續到一年後、錢謙益陷入反清複明的牢獄之災時得到了改觀。河東君與錢牧齋的確是一對患難夫妻,當錢謙益要被鎖至南京之時,河東君堅持隨夫同行,並且做好了代夫一死或殉夫的準備。儘管這一次涉及到謀反這樣的重罪,但最終還是經過河東君從中的斡旋和努力,使得錢謙益無罪釋放。這一次的遭遇不僅消除了夫妻間的隔閡,反而還更加深了兩人的感情,同時也讓人從中得見河東君的才智絕倫。

此後十余年間,錢柳夫婦一直從事著反清複明的事業,或傾其家業為複明將士籌措資金,或往來傳遞資訊情報,或利用自己的身份與影響去策反勸降……直至康熙三年(1664)垂垂老矣的錢謙益離世。

在整個錢府還沉浸在牧齋謝世的悲痛中時,錢氏宗族的人便來到家中向柳如是敲詐索要錢財。河東君選擇了用身亡命殞來保全錢氏一家老小,這也是她為亡夫、為整個錢家所做的最後一件事情,這一年河東君四十六歲。一代才女、敢愛敢恨的柳如是最終選擇以這樣一種方式,在這樣的境遇下結束生命,怎不叫人唏噓。

去世後的河東君因不是嫡妻,也未能與錢謙益合葬一處,而是一座孤墳靜靜地佇立在錢謙益墓的西側。來是赤條條、去亦條條赤,河東君正如一顆寒柳,用自己一生的時間踐行了她“獨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